南京市残疾人“民生实事”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公务员岗位面向残疾人伸出橄榄枝

紫牛新闻

11月25日,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在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召开“南京市残疾人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南京市残联新闻发言人、一级调研员曹志祥通报了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服务三项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孤独症儿童补助标准有望提高

今年,江苏省政府将“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根据省市有关安排,南京市2022年度须完成1130名孤独症儿童康复任务,截至目前,南京市实际新增1737名孤独症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

南京市残联制定了《南京市落实2022年度省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行动实施方案》,主动对接市卫健委出台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试点工作方案,摸清孤独症儿童康复需求底数。今年在建邺、鼓楼、栖霞、江宁区进行了试点,2024年推广到全市各区;严格按照市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展康复服务,加强机构规范管理,确保康复质量和康复效果双提升;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孤独症康复培训、举办市级专业培训,线上线下共8场,培训孤独症康复专业人员1500余人次,努力打造多层次孤独症康复技术人才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孤独症康复知识,举办全市孤独症儿童才艺展演、孤独症康复师教案评选、孤独症康复知识竞赛,以及6场孤独症康复公益讲座;在“宁儿康”平台开通“孤独症儿童康复指导和残疾人心理咨询”在线服务,携手南京特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凝聚专业力量,精准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南京市残联透露,目前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标准是2.

美甲师、公务员岗位向残疾人开放

今年是“残疾人就业宣传年”。南京市政府将“帮扶1000名残疾人就业”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南京市需要完成帮扶1000名残疾人就业的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120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南京市残联和六合区残联分别拿出1个公务员岗位招聘残疾人,目前两位残疾人公务员正常在岗工作;2023年建邺区残联也将拿出一个公务员岗位。

南京市残联系统联合南京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实施疫情期间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服务机构纾困解难举措的通知》,加大奖补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技能提升。

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结合残疾人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送服务、送岗位、送政策,精准帮扶残疾人就业。全市残联系统先后在线上线下举办多类别残疾人专场招聘会60多场,累计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免费为1524名残疾人提供了西式面点、美甲、互联网营销师、花卉园艺、手工编织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主动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与江苏电信及圆通快递公司合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居家客服岗位,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家属免费开展岗前培训。打造残疾人就创业平台,将“汇爱坊”助残公益平台提档升级,积极发挥全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作用,统筹全市辅助性就业资源,编制全市辅助性就业产品目录,加强辅助性就业产品宣传,动员社会力量,为辅助性就业项目的引进、产品销售提供支撑。

部分“残疾人之家”进入养老机构名录

今年,江苏省政府还将“新增16-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13000名”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根据省市有关安排,南京市2022年度须新增16-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750名。目前,全市新增830名托养服务,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南京市残联按照“创特色、抓重点、求实效”的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目前,全市托养服务残疾人4681人,其中新增残疾人托养830人。在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寄宿制托养服务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建邺区残联开展“邺康莫愁”居家照护特色项目,为80多名重度失能、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孤残等多种类型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栖霞区残联与各街道“残疾人之家”联合开展“送康上门”服务,通过政府招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满足残疾人多元化服务需求,确保了托养服务的专业化和精准性。江宁区秣陵街道开展了“秣手相扶”残疾人居家服务项目,以精准、专业的嵌入式服务,给残疾人提供了日常照料、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帮扶。

为实现残疾人托养智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南京市残联积极推广使用全省残疾人托养服务系统,着力打造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系统的“残疾人服务监管平台”,实现残疾人托养需求调查和服务记录信息化,并根据大数据分析残疾人实际服务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做到精准掌握、精细落实、精确反馈。

鼓励残疾人托养、民政养老、失能险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打通三者之间准入门槛,不断扩大残疾人托养资源供给。鼓楼区残联积极探索精神残疾人居家服务新模式,打造“精神残疾人居家服务”项目,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信、回归社会。项目由下关街道希望残疾人之家运作,创新融合了“伙伴互助”模式,以多元化的康复手段帮助精神残疾人进行居家康复托养服务,既有利于服务对象的病情稳定,又提高了服务对象生活自理和社交的能力;由居家康复托养服务转化为日间照料的精神残疾人比例也大幅度提高,为精神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江北新区寄宿制托养机构——和阳托养中心正式营业,设有寄宿制托养床位80余张,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康复器材,并引入专业医疗团队运营,可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医养融合服务,目前在托人数21人。

目前,南京市已有部分“残疾人之家”分别进入养老、失能险服务机构名录。残疾人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机构进行差别化服务,让残疾人生活更有“温度”,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方”。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南京市残疾人“民生实事”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公务员岗位面向残疾人伸出橄榄枝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qi520.com/n/1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