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场在丹江沿岸:考古学揭示“尧伐三苗”的历史真相

琳之说史

陶寺古国所处时代正是元中国战乱频仍的时期,尽管尧舜欲罢兵不战、协和万邦,但由于各邦国之间利益不同,战争仍是无法避免。尧因而采取文武两手,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治理天下。

《庄子·在宥》分析了尧发动战争的原因: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都。

元中国时代的纷乱格局主要还是来自于黄帝时代以来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之间的纷争,其中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之间屡屡争城夺地,互相攻伐,成为其中主要矛盾。

剔除叙述者以“华夏”者为正统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看出来: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千百年以来纷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信仰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点,《尚书·吕刑》说得更明确: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文中列举三苗的罪状是不敬神灵,作五刑杀戮无辜百姓,道德沦丧。被无辜屠戮的百姓哀告上帝,上帝因三苗之君滥用刑罚而雷霆大怒,所以尧哀怜庶民不幸,以武力遏绝“三苗之君”的暴虐,并使之永无后嗣。文中标榜尧伐三苗是替天行道,实际上反映的是苗蛮集团宗教信仰和中原截然不同的一面,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在南北两大部族集团的交往中,三苗屡屡“背信弃义”,破坏盟约 ——这便使得以尧为首的华夏集团感到了来自以三苗族为核心的苗蛮集团的威胁。

另外,从这一记载中我们也还可以看到,三苗领袖人物可能曾与陶寺古国联盟集团缔约,并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山海经·海外南经》就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尚书·逸篇》也有“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的记载,这些都说明在尧的联盟议事会中,有过激烈的权力斗争。

尧讨伐三苗最有成效,并在后世造成最大影响的当属尧发动的丹水之战。对此,战国时期由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召类》有这样的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儒增》中也有“尧伐丹水”的类似记载。《帝王世纪》也说:“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

丹水即今丹江。高诱注《吕氏春秋·召类》“丹水”时说:“丹水在南阳。”丹江全长 443 公里,是汉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即商洛西北部凤冠山南麓,流经陕西省丹凤县、商南县、河南省淅川县,随后向东南方向汇入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丹江口水库,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江交汇。

丹江流经的南阳盆地,东接秦岭、大巴山,西邻桐柏山、大别山,北部是秦岭山脉东端的伏牛山地,南部属大巴山脉的东端。四周绵延的山脉把这块地方围起来,形成了一方总面积达 46291 平方公里的巨大盆地。其内纵横交错地分布着唐河、白河、丹江等河流。

丹江水库风景区

在中国版图上,南阳盆地具有南北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历来都是中国的核心腹地。气候上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适宜,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的交错地带,素有“中州粮仓”之美称。

南阳盆地脚跨两省,北部是河南,南部是湖北。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和淮水,是西上东下、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各代王朝夺取天下,必须逐鹿中原,南阳盆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就成为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互相攻伐的主战场。

考古学表明,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是自成系统的,先后历经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公元前 4300~前 3200 年的大溪文化,北界已越过汉水,文化影响到达南阳地区。

黄河流域系统的仰韶文化在这里突然中断 ——考古发现,南阳地区的邓州八里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规划整齐的排房多遭火焚而毁弃,室内有未及携走的石斧、石凿和骨锥,更有大量陶器被倒塌的墙体砸碎散落于各处,很像是毁于战火。此后,屈家岭文化的先民在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聚落,一直延续到石家河文化时期。

无独有偶,丹江边上的淅川下王岗遗址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包括 20 个单元房的仰韶文化曲尺形长屋仅留下残垣断壁,堆积着大量毁弃的建筑物残块,居住面上遗留着陶器的残片和生产工具,同期遗存中仅石斧就发现近百件。

这种情况说明,这些聚落很可能是毁于突发的战争事件,而不是正常迁徙。此后是屈家岭文化的大范围覆盖——仰韶文化聚落的废址上留下了他们的窖穴和墓葬。可见苗蛮集团占据南阳地区,是用战争手段迫使仰韶文化先民退出而达到他们的目的的。

屈家岭文化先民占据南阳地区后,迅速向四周扩大他们的影响。后续的石家河人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成果,并继续向北方拓展,一度抵达黄河北岸。

今天迅速发展的考古学,已经能够让我们在四五千年之后隐约看到屈家岭—石家河人步履匆匆的影子:在河南郸城、禹县、郑州、偃师、渑池、陕县以至黄河以北的山西垣曲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屈家岭文化因素,稍晚的石家河文化某些富有特色的因素在项城、淮阳、禹县、郑州、洛阳、伊川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

这些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都临近颍河、汝河、伊洛河和黄河等河流沿岸或者附近。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屈家岭—石家河人北上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是从淮水通过古颍水、汝水直达伊洛平原以至黄河之滨;另一条是从南阳盆地出南襄隘道,再沿汝水上溯。由此可见,尧伐三苗应该是受形势所迫 ——三苗人已经进入到华夏集团的腹地,因此丹水之战既是收复失地之战,亦是教训三苗不要再“胡作非为”之战。

文献并没有具体记载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但从诸多文献都记载“战于丹水之浦”或“尧伐丹水”,说明尧伐三苗的战场当在丹江沿岸,进军路线很有可能选择水路,因为南洛河中下游属华夏集团战略要地,而南洛河上游与丹江上游仅有一山之隔,尧率其部族顺丹江而下,发起进攻,是天时地利人和几大要素俱全。三苗则很可能利用今丹江口水库有利地形据守,并在此展开决战。

战争的过程,我们没有资料可以做更多的描述,但其结果是尧率领的华夏集团占领了唐白河流经的南阳盆地以及丹江中下游地区,迫使三苗势力南退,从而使石家河文化分布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文化面貌改变。

但这场胜利的成果很有限,地处丹江口市西面 150 余公里的大寺龙山文化遗址还保留较多的石家河文化因素,应该就是尧伐三苗后,中原文化还不够稳定的表现。 而此时的石家河文化分布中心区,性质虽未改变,但已经融入了较多的原青龙泉三期类型的因素,这正是三苗文化中尧占丹水后南退的反映。

青龙泉三期类型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发现于湖北郧县青龙泉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遗址分为三期,分布范围与屈家岭文化基本一致。其中第三期,从出土陶器的形制、彩陶图案与施彩方法等看,应与屈家岭文化有承袭关系,还融入了一些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但器物特征又有明显区别,其年代约在公元前 2200 年左右,曾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

与此相类似的是淅川下王岗遗址的文化层分布。考古发现,该遗址包括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前后叠压,延续将近 2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下王岗龙山文化在这里显示出复杂的迹象,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文化类型是石家河文化:“下王岗龙山文化是从当地屈家岭文化直接发展而来,它应是石家河文化的一个类型。由于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煤山类型相邻,故下王岗受到了煤山类型的强烈影响。”

这一时期南阳盆地文化面貌复杂,有可能反映的就是尧伐三苗迫使三苗撤退,尧退兵之后,三苗又返回该地区,舜再伐三苗,三苗再退,如此此消彼长、互为进退的特殊历史态势。

另外,湖北省十堰市西南的房县七里河遗址,底层为石家河文化遗存,上面叠压的是有明显中原龙山文化因素的三房湾文化遗存。该遗址距下王岗遗址仅 150 公里。

房县这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记载是尧子丹朱被舜所封之所在:“(尧)一百年帝陟,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龄,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联系到上文所提《山海经·海外南经》“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和《尚书·逸篇》“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的记载,很难不使人想到,为了共同的利益,丹朱有可能“叛乱”,进而与三苗之君“沆瀣一气”,共同挑起这场战争。

——摘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9月版

本书是一部用考古学资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历史发展脉络的史学著作,曾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全书主体共分16章80节,近50万言。不同于以往学人关于夏代区域性、碎片性的论述,作者置这段历史于同时期以西亚、中亚为世界文明核心舞台发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目光、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和通俗明快的语言,用国际国内近几十年所取得考古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夏人兴起、迁徙、建城、建国、定都、扩张等一系列发展行为的脉络足迹。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版权声明:主战场在丹江沿岸:考古学揭示“尧伐三苗”的历史真相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qi520.com/n/1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