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龚勇是镇雄当地有名的“活地图”,退休后凭着对摄影的兴趣,几乎走遍了镇雄的每个角落。
在他和本地文化学者常桃柱的引导下,我们一早从镇雄县城出发,前往赤水河源第一村——赤水源镇银厂村。
银厂村位于镇西北部,四周山峰成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同将军排兵布阵,故有“将军山”之称。
|将军山航拍,峰林之中的村落就是银厂村 摄影/龚勇
刚到这里,就强烈感受到当地的生态保护氛围——随处可见环保标语,路面整洁看不见一处垃圾,赤水源镇生态保护巡回审判庭就设在村委会旁边的法治广场。
|赤水源头第一村——银厂村
作为赤水河源第一村,银厂村的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村子里目前没有一家工厂,之前开了几十年、能解决几十人就业的铅锌矿厂也在三年前关闭。
2018年银厂村设了9名巡河员,每人负责1公里,正好覆盖境内超过8公里的河道。
巡河员每天都会沿河走上一遍,查看河道是否需要清理,是否存在侵占河道、捕捞等现象。
|考察途中看见正在工作中的河道清理员
“有时晚上12点,还有人向我举报捕捞,紧急出警发现对方就捕捞了两只水蛙。”2015年调过来的村支书文鹏,亲眼见证了赤水河源头“一江清水”的变化。
如今在河道两旁,无论坡地还是田地,随处都可见一种方竹。相较于之前种的玉米、土豆,竹子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几乎不需要施肥,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河道两侧种植了大片方竹
“我们把最好的田、土都用来种方竹了。”文鹏说。之后一路走下来,可知此言非虚。
赤水河的源头,在银厂村长槽村民组滮[biāo]水岩,由岩壁中倾泻而出的三股山泉汇成。
|赤水河源头由岩壁上涌出的三股山泉汇成,汇合之地即为滮水岩
这便是30年前由时任习酒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后来成为仁怀首任市长的谭智勇带队考察时确认的正源——在源头处,我们也看到了那块立于1992年的“赤水河源”石碑。
|1992年4月15日,时任镇雄县副县长尹发富(左)同谭智勇(右)共同宣布确立“赤水河源头”。
此时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9月底我们曾来过这里做前期考察,对比当时水量已减少很多。
周太钧是本地村民小组长,与他攀谈了解到,其子女皆外出务工,家里的土地都种了方竹,现在已能出产竹笋。村委会组织商贩到村里收购,通常早上拔笋,晚上就能卖掉。
他又向赤水源头“第一户”打了招呼,借了把竹制水瓢,刚走到河边便舀了一瓢水大喝了两口,河水清洌,十分干净,放心喝下。
我们有位同事自中游仁怀来,也取了一瓶源头水,计划带回仁怀,觉得甚有意义。
从源头处拾级而下,时常看见手拿扫帚、埋头四下察看的巡护员,以本地女性居多。据说每年有六千块的补贴,今年还会往上再涨一些。
河道边几棵云南红豆杉也颇为显眼。树旁的植物铭牌显示,这是茅台、习酒、郎酒、国台、钓鱼台等五家中下游酒企在2018年6月所种,4年半时间目测已长至两米多高。
|茅台、习酒、郎酒、国台、钓鱼台等五家中下游酒企2018年6月所种的云南红豆杉
“一江清水出云南”,沿着赤水河的足迹,从源头到下游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下游感念源头,源头也尽力守护着这条清流,虽然为此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却也在水源保护中建立了新的共生模式。
往下游走时,龚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座污水处理厂,位于赤水源镇木瓜村。
厂长陈进陪同我们参观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并讲解工作原理。经过多次处理的污水,在出水口变得十分清澈,满足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赤水源镇污水处理厂厂长陈进(右)给我们展示污水处理后的水质
陈进在出水位置打了水上来,我们特地用手去感受了一下,又放到鼻尖嗅闻。看见这一汪清水,心情也自然舒畅。
少有人知的是,赤水河在镇雄境内有“三进三出”的说法。
所谓“三进三出”,是指赤水河流经镇雄的三段“暗河”,因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洞穴密布,地表径流进入山体溶洞即变成“伏流”,又从另一处山体流出。
在龚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赤水河流经的第一个入水洞——倮倘落水洞。
|“三进三出”之第一进的倮倘落水洞
走进洞中,因洞内深处无光,密布的钟乳石显得黑暗,无甚光彩。
但巨大的洞口,洞顶壮观的石壁和河床乱石、水流回声给我们极大的震撼,有感于喀斯特地貌的雄奇与壮美,也再次体会到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据当地村民说,此洞有800米深,可见光在200米左右。沿着山体外侧可绕到暗河的出口——羊角岩出水洞。
|羊角岩出水洞
此处水路较为平缓,原本洞前为一处深水塘。村民们用水泥制作了圆孔基座,其上铺设水泥路,建成一个简易的孔桥。
如果继续往里走,可以看见十分漂亮的石笋。河边有人工修建的小河沟,原本是一个小水电站的水道,因为发电量小和环保问题,水电站很早就被拆除,如今河里可见许多大鱼游动。
就在出水洞附近,有一座穿山岩形似象鼻,山脚处有座酒厂,规模不大,却颇有特色。酒厂隐身于一个巨大的溶洞中,洞内外皆有酷似大象的巨石,故名“神象山庄”。
偶遇在此,自然要品一品洞中出的酒。与别处不同,酒厂直接拿来一个水瓢,就着水瓢饮上一大口,约莫二两以上,一口吞下顿觉腹中起热。
此时洞外天色已晚,我们便告辞赶回县城。返程途中,回味起一天的走访感受极深。
作为一条著名的美酒河,赤水河在中下游几乎无人不知。人们提起这条河流,往往是伴随着其巨大的产业机会和财富价值。
而在其源头,除了自然界神奇的造化外,这里最重要的景观,就是各类与环保有关的元素,几乎无处不在。本地对于赤水河源的保护,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份情怀。
酒在这里,反而是不突出的。相较于中下游,这里尚属于一片“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