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转眼之间,渝夫来天津工作已经一年半了。受疫情对出行的影响,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如初。这方面,曾经在天津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土豆姐姐显然可以当我的导游了。

很多时候,渇望一段旅行,并在旅行结束后写一篇文章作个纪念。但我恰恰不会写旅游散记,因为游记散文必须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了解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熟悉这个城市的发展与蜕变,这些都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而我暂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比如,说起别称“津门”的天津,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麻花、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小洋楼等。但天津给我的印象不止这些,比如天津港很大,却看不到海浪与沙滩;天津的美女很多,可冬天却捂得严严实实;地产美食不麻不辣,对于无麻辣不欢的川渝人,简直就是缺少了灵魂。我一直愿意相信,能留住一个人最原始的东西,大多与美食有关,最能留下深刻记忆的也往往是舌尖上的感受。通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对固定的恋乡情结,短时间内很难去喜欢另一个陌生的城市。正是因为未能留住我的胃,二十年前的天津也就成了我短暂停留后选择离开的城市。
时隔多年,我再次来到了津门,海河两岸,繁花似锦,高楼林立,踏进津门故里,石板路两旁的古阁楼房,散发出古朴的秀美。
这一回,很想找一个冠冕堂皇能让我留在天津的理由,相信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并逐渐爱上她。事实上,天津能让人记住的远不止麻花、狗不理包子和小洋楼,这里拥有名气很大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还有我喜爱的古旧书籍修复工作。
真正让我开始爱上天津的,是那个周末的一次际遇。那天,受邀和师傅一起去拜访南开大学刘教授的女儿。正是从这天开始,我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喜欢上了天津。
电话约好见面时间,我们开车来到南开大学教师宿舍楼,刘女士已沏好茶并在客厅等着我们了。目之所及,房间里除了书还是书,地上整整齐齐堆放的书比我高出一个头来。看得出来,这些书都是整理过的。刘女士告诉我们,她父亲已于两个月前病逝,老人家退休前奔波于国内外学习和研究鲁迅文学,退休后仍然在不断学习和钻研。父亲去世后,刘女士从国外赶回来,遵从父亲的遗愿,把一些有用的文史资料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流通传承。恰巧我师傅就是做古旧书籍和历史文献工作的,我也因此有幸与这些文史资料结缘。
那天,在刘教授家里,当我看到书桌上几尺厚的手稿,真的被震撼到了。这些珍贵的手稿,还有那几千册书里记录的笔记,一起见证了刘教授付出的艰辛,也成就了他的伟大。这样的专家教授,实在可敬可畏!
从刘教授家拉回来的书和资料,我和师傅足足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才完成分类、整理和修复工作。这些书籍的专业性很强,很多都看不懂,我唯一从刘教授身上能学到的,或许只有坚持的力量。
今天,我似乎又多了一分喜爱天津的理由,因为渝夫在天津。从渝夫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种坚持和自律。
漫漫人生路,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初心不改、终有所获。
【作者简介】土豆姐姐,本名谭君,“70后”,重庆开州区岳溪镇原花园村人。吃土豆长大,长得像土豆,钟情于土豆的各种营养。喜欢写豆腐块文章,成不成型自己都喜欢。在通往文字的路上,感谢一直都有良师益友相伴。感谢生活,感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