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TVB经典电视剧《创世纪》,很多人并不陌生。
1999年,这部由罗嘉良、郭晋安等港星出演、讲述三位有志青年白手起家创业的神剧,横空出世。
一经播出,掀起收视热潮。
全剧共分两部,我完整看过两遍。这两天,趁着春节假期,又重新追了一些花絮。
看完后,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为什么房产的钱,会越来越难赚”。
01 信息差红利被稀释
剧中,男主角叶荣添的父亲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谁用地用得最好,谁就是赢得这个世界的人。”
在父亲的点拨下,叶荣添与两个朋友共同创办了力天建筑。
他们所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三栋村屋。开售当天,深谙营销之道的叶荣添,安排亲朋好友在前面排队抢房子。
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记者和购房者。
所有房源,相继售出。
力天建筑赚得了第一桶金。
随后,叶荣添花30万买下一块地皮,又转手300万卖给毫不知情的明大集团大公子叶荣晋。
说白了,力天建筑在初创阶段,两次赚来的,都是“信息差”的钱。
第一次,利用熟人充当“群众演员”,营造虚假的热销氛围。
第二次,掌握地皮缺陷信息,趁机压低价格买进,又靠刊登报纸新闻的方式,逼叶荣晋在慌乱中买进。
剧中反派霍景良有一句经典名言——
“好多人每天早上9点坐车上班,每个月也就赚个一万几千,省吃俭用买股票,妄想一朝发财。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大赢家是什么人。”
信息差,是早期地产从业者的财富密码。
但在去年,我帮朋友“打新”,却愕然地发现:信息差的钱,越来越不好赚了。
朋友看的楼盘,是上海热门项目。
等待摇号的客户,自行拉起了微信群。楼盘概况、楼栋分布、意向房源统计等信息,在群里实时更新。
有望抢到房的准业主们,在群里互通有无。群友们所掌握的信息,甚至比该楼盘置业顾问更精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普通购房者信息交换的渠道,越来越畅通。
过往的信息差红利,也已经被严重稀释。
02 乏善可陈
第一遍看《创世纪》,还是很小的时候。当时,只忙着追剧情。
第二遍再看时,已涉足房地产,更以地产人角度去仔细体会。
剧中,有两处内容最能触动我。
第一处,是许文彪提出要做“无烟城”。
他讲到,城里有100栋高智能大厦,每栋大厦顶楼都装上太阳能发电机。大厦的外围,全都是绿色的植物。
那里不会有废气,不会有噪音。两公里范围之内,都看不见汽车。
台北捷运伸延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对外接驳无轨电车,连接整个台湾在沿海和市中心地点。
满眼所见,全都是绿化区,居民在毫无污染的环境之下漫步。
许文彪想建的,是一座绿色城市。
这种概念,在今日看来,也无疑是超前的,亦有一丝情怀的意味。
环顾我们身边所建的小区,很少见到像电视剧里那样、带着超前设计或建造理念的房子了。
取而代之的,都是标准品。
如何节约成本、如何卖出高价,是开发商们所关心的全部。
第二处影响深刻的点,是精明能干的公关人Tina策划的那场大型公关活动。
与传统售楼不同,她将开盘活动现场选在样板房,请了大批模特时装走秀,并在活动当天,邀请大量媒体记者报道。
如今,市场对房产广告输出口径管控严格,已经很难再看到天马行空的创意了。
两个触动我的点中,前者,是产品定位创新;后者,是营销创新。
时代在变,地产界的创新精神,也被消耗殆尽。
03 写在最后
叶孝勤曾对儿子叶荣添说:“万丈大楼平地起,如果你的根基不好,盖得越高,垮得越快。”
这句话,很超前地暗讽了那些急功近利的房企。
因为这个行业越来越透明规范,所以钻空子的情况会愈来愈少。
对于我们普通人,要做些什么呢?
大概就是多方面汲取信息,且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不买不需要的房子,但在必要时,做出理性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