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怪的传位诏书
公元1850年2月25日,69岁的道光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前,道光帝召集了重臣,当众拿出了传位诏书。
然而,当鐍匣打开,宣读诏书,诏书上面的内容可着实惊呆了众人。
只见那诏书的第一页上,有三行红字,第一行是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第二行是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第三行为满文。
一道传位诏书,上面竟然是两条内容,传皇位和封亲王放在了一起,这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独一份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匣双谕”。

这奇特的诏书,从侧面反应了两个问题:
1、道光帝对于立老四还是老六当太子,一直犹豫不决,甚至一直到写下这道传位诏书的时候,都还在犹豫着。
2、道光帝虽然没有选择老六奕訢当太子,但他对这个儿子是相当看重的,看重到,对老六册封亲王的旨意,可以写在传位诏书上。
宣布完传位诏书,道光帝放心地闭上了双眼。
20岁的四皇子奕詝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咸丰皇帝;18岁的六皇子弈訢则成了恭亲王。

二、四无皇帝
那么,道光帝选出来的继承人怎么样呢?
咸丰帝在位共11年,他继位之初也曾尝试着攘外安内,好好治理国家。
然而当农民起义不断,英法联军攻向北京城后,竟然慌到不知该如何是好,自己干脆带着嫔妃和孩子躲进了热河行宫不出来了。用当下流行的词来说,就是来了个彻底摆烂。
最终,咸丰帝在历史上落得一个“四无皇帝”的骂名: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
反观那位没当上皇帝的六皇子奕訢,反而是在咸丰帝执政后期,担负起了主持政局,力挽狂澜的重任。
咸丰帝躲进热河行宫的时候,甚至直接给奕訢封了一个“全权大臣”的官,说白了,奕訢在咸丰末年,已然成了“无冕之帝”。
最终,在奕訢的筹谋下,这堆烂摊子终于被收拾干净了。
咸丰帝过世后,奕訢作为大清权臣,又在清朝政坛活跃了30多年,为大清做了很多事儿。
恭亲王奕訢,在历史上因智谋和才干而出名,史学家评价他为“中兴名臣”。
《清史稿》中这样评价奕訢:“绸缪宫府,定乱绥疆,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
显然,事实证明,道光帝选错了继承人。
那么,奕詝、奕訢的能力差距如此之大,道光帝当初为什么让平庸的奕詝当皇帝,却放弃了才能出众的奕訢呢?
要说清这里面的原因,就得从奕詝、奕訢两兄弟做皇子时说起了。

三、被寄予厚望的两兄弟
道光皇帝在子嗣上一直不顺心,早年的子女,大部分都夭折了。到50岁的时候,儿子全部死光。
直到1831年,全贵妃平安生下了皇四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在皇四子降生之后,没过几天,后宫紧接着又诞下皇五子,两年后,静妃生下了皇六子。
两年时间,添了3个儿子,又都健康成活,道光帝的底气立刻就足了。他把皇五子过继给了已经绝后了的惇恪亲王当儿子。
皇六子之后,又过了7年,后宫诞下了皇七子,后面陆续又有了老八、老九。
这其中,老四和老六是最要好的玩伴,感情很深。
俩人年龄相近,从小就在一起玩,老四老成持重,少言寡语,老六精力旺盛,头脑灵活,爱表现,两兄弟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
后来,老四奕詝10岁时,孝全成皇后(也就是之前的全贵妃)突然过世了,道光便把老四交给静妃抚养。

孝全成皇后和道光帝
从此之后,老四和老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更加亲密无间。
但随着年龄渐长,两兄弟的差距越发明显。
老四和老六都仪表堂堂,但文化课和武术,老六奕訢的成绩都远超四哥。
不仅如此,老六的脑子还特别灵活,思维敏捷,随便给他一个题目,他就可以出口成章,侃侃而谈,按咱现在话,那就是个演讲天才。
相比之下,沉默寡言的老四更显得弱势了。
此时道光皇帝年纪越来越大,不得不着急起立皇太子的问题。
存活下来的儿子们,全都是他50岁之后生的,自己都很老了,儿子们还很小,这情况,换了谁都得急。
他最年长的儿子,只有老四、老六,剩下的3个实在年龄太小。所以,理所当然的,皇太子候选人落到了老四、老六两兄弟身上。
说到这儿,奇韵要插一句,清朝挑选皇太子,不是很重视立嫡立长,尊崇的是“立贤不以嫡”,也就是择优而选,因此,老四和老六在储位竞争上,是都有机会的。
道光帝给这俩儿子分别请了名师,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

四、道光帝的偏心
在这个阶段,道光帝内心的天平,是倾向于六皇子奕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道光帝嘴上没有明说,但是他的做法十分明显。
1、他给两个儿子安排的婚事。
老四的嫡福晋是福泰(太常寺少卿)的女儿,老六的嫡福晋则是桂良(大学士)的女儿。
太常寺,是主管皇家祭祀的部门,没啥实权,太常寺少卿,只不过是个四品官而已。
而桂良一直是朝廷重臣,手握重权,做过兵部尚书、闽浙总督、湖广总督等,还是东阁大学士。
两兄弟,谁的岳父能量更大、实力更大,一目了然。
2、道光给两个儿子安排的老师。
道光给老四安排的老师,是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给老六安排的老师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内阁学士贾桢、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卓秉恬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派,他先后在兵部、吏部、户部、督察院等重要部门当一把手,工作经历长达50多年,而且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政绩斐然。
所以,两兄弟的师资力量一目了然,道光对老六的培养是下了老本的。

五、剑走偏锋
道光帝对老六的偏心,其实很好理解,作为一个父亲,一个长辈,当然会不由自主帝对最优秀的孩子更加重视,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更何况,道光还是一国之君,他要为祖宗的千秋基业挑选出杰出的子嗣,培养成接班人。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那么,皇太子之位大概率会落到六皇子身上,但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让道光帝转变了心意。
第一件是南苑狩猎事件
1846年春天,道光帝率领皇族去祭祖,这时候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不久,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使道光内心充满了对祖先的愧疚,心情很沉重。
祭祖期间,皇子们在南苑进行了一次狩猎活动。
大清是马上得天下,因此清朝统治者很重视子孙们武艺方面的培养,拉弓射箭、骑马狩猎,都是满清贵族男子相当重要的一项能力。
因此皇族也时常会举行狩猎活动,一来锻炼骑射技能,二来趁机观察皇子们的表现。
在狩猎活动中表现出众、猎物最多的皇子贝勒,往往能得到皇帝的欣赏。
老四奕詝一看又要狩猎,心里马上就凉了,一副破罐子破摔的神情。
从小到大,骑射武功这方面,六弟都比他强很多。狩猎,毫无悬念,定是老六奕訢拿第一,至于他自己,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但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却是成竹在胸,他把奕詝叫过来,低声在耳边嘱咐了一番。

狩猎场上,六皇子奕訢一身骑装追击猎物,时而策马奔腾,时而挽弓搭箭,就像一头威风凛凛的小老虎,眼看他马上挂的猎物越来越多。
另一边,四皇子奕詝则是懒懒散散地骑着马溜达,打不到猎物也毫不焦急。
狩猎结束,所有人拿着自己的猎物到皇帝面前展示,毫无疑问,又是老六的猎物最多,但奇怪的是,老四竟然是空手而归。
其实,就算是老四骑射技艺不佳,也不至于一只猎物也打不到的。
道光帝惊诧地看着四皇子问道:“四阿哥为何空手而归呀?”
奕詝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皇阿玛,现在是春天,正是动物繁衍幼崽的时候,儿臣实在不忍心杀死它们,再说,儿臣也不愿以骑马射猎这些小技与兄弟们争高下。”
道光帝听罢,龙颜大悦,《清史稿》中记载,道光称赞道:“此真帝者之言!”
原来,这就是杜受田老师教给四皇子的绝招。
杜受田知道,凭真本事狩猎,老四无论如何比不过老六,索性来个剑走偏锋,赌一把。
事实证明,杜受田师徒二人这一局赌赢了,“仁义”胜过了“骑射技艺高超”。
此事之后,道光心中的天平产生了变化。

第二件是床前问对事件
道光帝病重时,自知大限将至,将众位皇子逐个儿叫到跟前,进行单独谈话。
显然,这是老皇帝对未来继承人的一次重要考察,最终立谁为皇储,十有八九就是看皇子们在这次谈话中的表现了。
这次,杜受田又对奕詝耳语嘱咐了一番;卓秉恬则信心十足地嘱咐奕訢:“皇上若是问朝政治国之类,六阿哥正常发挥即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躺在病床上的道光帝召见六皇子,问他对时政的看法,奕訢果然如平时一样,才思敏捷,对时政侃侃而谈。
轮到四皇子奕詝时,道光帝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奕詝根本没有回答问题,而是一头扑在道光帝身上,哭得泣不成声,哽咽道:“皇阿玛问这些做什么,儿臣只愿皇阿玛能快快康复,此乃万民之幸!”
这次,杜受田让奕詝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剑走偏锋。
论文韬、时政、才思,四皇子根本就不是六皇子的对手,正面比试,胜算全无,索性剑走偏锋再赌一把。
而这一次,杜受田师徒又赌赢了。
道光帝看着哭得肝肠寸断的奕詝,心生感动,最终“仁孝”胜过了“学识和政务能力”。
就这样,四皇子奕詝靠自己精湛的“演技”,在皇太子争夺战中取胜,成功登上了皇位。

六、写在后面
归其原因,道光帝最终选择四皇子奕詝继承大统,本质是,他最终遵从了传统的帝王之道,也就是“仁义道德”,抛弃了“贤能”的选人准则。
不得不说,道光帝不光能力平庸,看人的眼光也是差的可以,对时局更是缺乏长远的眼光。
当时正逢内忧外患的国情,底层百姓水深火热,矛盾激化,民间起义此起彼伏,外面是列强蓄势而发,伺机侵蚀大清帝国。
若是太平盛世,一个仁孝治国的平庸皇帝,兴许是可以的。但面对如此复杂艰难的局面,“仁孝”又如何能挽救国家危亡?
奕詝坐上龙椅后,面对内忧外患,胆怯懦弱、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缺陷暴露无遗,当他平庸的治国能力根本无法平息局面时,索性以“逃避”来对待问题。
他住进热河行宫,靠酒精、美女和鸦片来麻痹自己,将烂摊子丢给六弟,最终在31岁的壮年,就生生把自己给作死了。

反观六皇子奕訢,拥有真才实学,性格激进,气魄果敢,意志顽强,面对乱局善于变革顺应,他才是更适合这个乱世的帝王之才。
后世史学家认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决定,直接影响了清朝最后的走向。若是他选择的是六皇子奕訢,清朝覆灭不会那么快。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学者苏同炳写道:
“如果是奕訢当了皇帝,最少,清代历史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不致以一个浅薄无识的妇人而一手握定中国的命运达四十余年,当可断言……”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走出晚清》《清稗类钞·宫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