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郭沫若游览甘肃博物馆,发现一件稀奇珍宝,赞不绝口!

史海瞭望


1971年9月,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宾走访西北地区后,对历史感兴趣的郭老又邀请外宾一起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

在博物馆展厅浏览文物时,郭沫若突然发现了一匹铜铸的奔马。

这匹马有雄健俊逸之姿,身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

与一般的铜马相比,其工匠构思十分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只见马的一只腿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之上,郭沫若惊叹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吗?

随后,这匹铜奔马就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

“一洗万古凡马空”,“铜奔马”不仅拥有勇武豪迈的气概,还表现出一派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马踏飞燕”不仅被誉为十大镇国之宝之一。还被冠以国宝级文物,不能出境游览。

那么“马踏飞燕”这件稀世珍宝为什么在最初时没有受到重视呢?

其实这匹俊俏的铜马俑在刚出土时可谓残缺不全,鬃毛、尾巴都掉了。

虽然马踏飞燕被破坏的如此严重,但郭沫若还是一眼看出了这匹铜奔马的艺术价值。

那么“马踏飞燕”为什么被破坏的如此严重,这期间又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1969年9月的一天,甘肃武威市雷台的农民们在雷台祖庙南挖掘地道。

其中一个农民刚挖到十多米的地方时,竟然挖出来一座墓室。

农民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墓室,只见墓道很深,空间很大,墓地中遍地排列着铜人铜马铜车,当然“马踏飞燕”也在其中。

当发现古墓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原武威县负责文物的干部党寿山闻询急忙赶到了现场。

他不由分说钻进了古墓,爬了大约三十多米时,看到偌大的墓室里面除了棺木,竟然只散落着几件陶器。

党寿山不禁疑惑,随葬品怎么可能只有几件陶器呢?难道这座墓地早就被盗过了吗?

走访当地村民后,党寿山才知道,发现古墓时的那几个村民,已经把很多铜车、铜马和其他感觉值钱的东西装进了麻袋,用车悄悄运送到了库房藏了起来。

党寿山感觉哭笑不得,于是他急匆匆的赶到村里,没想到村民却一口否认他们拥有这些文物。

交流半天,党寿山才知道,这些村民压根儿就不懂得墓室里的铜器都有考古价值,在他们眼中这只不过是一些废铜烂铁。

之后,在党寿山苦耐心的劝说之下,村民终于同意打开库门。

走进库房大门后,党寿山惊呆了,大量的铜车,仪杖俑,还有陶器,竟然通通地挤在一个黑乎乎的箱子里。已遭遇到严重的破坏。

党寿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迅速向甘肃省的有关部门做了汇报。

不久,甘肃省文物考古专家通过对古墓的详细勘察,初步判定该墓葬的年代为东汉晚期。

随后,这些刚出土的文物就全部被运往省博物馆保存,铜奔马也在其中。

当时故宫博物院正打算举行一场文物展览,郭沫若便将“马踏飞燕”铜奔马也补充到了展览系列。

然而铜奔马身上破损颇多,怎么能拿出来展览呢?

此时,距离12月份的展出日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这匹铜奔马能够及时修复好,赶上这场难得的文物之览吗?

于是,故宫博物院找来了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此人修复技艺精湛,有13年的修复经验,并有较高的鉴定能力。

当赵振茂第一次看到眼前的铜奔马时,马的颈部有好几个洞,马头的鬃毛也剩了几缕,和尾巴也掉了下来,三个马蹄口芯也空着,可以说是伤痕累累。

面对伤残的铜奔马,赵振茂一边赞叹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一边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再展雄风。

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赵振茂进行了仔细耐心的修复工作。

赵振茂对铜奔马颈部的残缺洞口,采用铜和锡焊补。部分纹饰略有间断,他就用刻刀修饰顺畅。

铜奔马的三个马蹄是空着的,赵振茂觉得这样展出不雅观,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用胶和土调和在一起,再对上一些章丹红,像铸模泥土一样填满。

赵振茂对马的每一个部位都精心修复着,直至铜奔马无可挑剔为止。

当这匹曾经残缺不全的铜奔马再次出现在郭沫若眼前,郭沫若为之惊叹。

“匹马面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似乎为“马踏飞燕”的灵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焕然一新的“马踏飞燕”,铸造工艺精美,人们在赞叹修复师的娴熟技艺外,又把目光放在了这件铜奔马的造型构造上。

这匹骏马浑身上下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三足腾空,一足踏鸟,保持了自然流动的平衡。

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可见工匠的想象力是多么卓越。

12月,文物展览如期在故宫博物馆里慈宁宫举行,其展出的铜奔马,吸引了广大中外观众,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不久之后,“马踏飞燕”踏上了世界,走出了国门,在海内外也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马踏飞燕,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形象标志,它不仅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还是具有历史考古价值的国宝。

随着对铜奔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专家对它的研究也更

更加深入。那么这两千年前的“马踏飞燕”究竟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

相传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远征匈奴,准备开拓疆土,他不惜代价想要去西部求得好马。

使者从西域归来,告诉汉武帝,在遥远的大宛国有纯种好马。于是,汉武帝立马派使者前往西域。

结果,使者被大宛国的人杀害,汉武帝非常愤怒,立刻下令复仇。

面对在强大的汉兵,大宛国立马求和,并送给了汉武帝几十匹汗血宝马和几千匹良种马。

汗血宝马是经过三千多年的培育而成的古老马种之一,它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当西域宝马不断涌进中原后,武威这个史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成为了重要的马匹繁育基地。

东汉初年,武威那里良马的品种繁多,为工匠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原型。

那么怎么能判断这个铜奔马是汗血宝马呢?

铜奔马三条腿腾空,其中两条腿儿在同一侧,而且向同一个方向腾起。这种“顺拐”现象,是有别于在一般马的地方。

由于铜奔马的走路姿态,如同大宛国“汗血宝马”是走对侧步。因此,“马踏飞燕”这匹宝马应该就是汗血宝马。

当年汗血宝马的到来,使汉武帝兴奋不已,他亲自命名为“天马”。

而《汉书.礼乐志》一书中也写道,天马可足踏浮云,身可腾空飞跃

马踏飞燕,名震天下。郭沫若也曾经为之挥毫泼墨,写下豪迈诗句:“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

其实对于“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很多专家也提出了质疑。

有的认为铜奔马足下所踏之鸟不是燕子,而是龙雀。

《东京赋》一书中,张衡写道:“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龙雀是传说中凤凰的一种生物,它双翼极大,一旦展开就不会收拢。

因此,有人称铜奔马为“马超龙雀”。

也有的人反驳龙雀派,提出铜奔马所踏应该是燕隼。原因是甘肃武威一带经常能见到燕隼,它大小如鸽,是一种猛禽。

因此也有人认为叫“马踏燕隼”比较贴切!

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马踏飞燕”都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马踏飞燕”不仅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丝绸之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版权声明:1971年,郭沫若游览甘肃博物馆,发现一件稀奇珍宝,赞不绝口!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qi520.com/n/118969.html